执教老师——小佩老师
最近看了桃子老师给我们推荐的龚江平写的有关孩子心智方面的文章后。自己有很多的感受,反思自己的课,发现自己的课里一直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我自己很疑惑的地方,就是很多课里面孩子画的画都存在客观描述的问题,就是只是为了去画好一幅画,只是在陈述事实,没有带自己的感情去表达,最后只要画面的效果,就是视觉图式的画。
有视觉效果的画给别人看就是好看的画,可以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和美感,人们都喜欢看有美感的画,重视视觉上带给自己的愉悦,而不关注作品本身(本质)的内容,这就是以成人眼光看画的习惯。到底什么叫“美”,“美”除了有外在表现力的美,还应该有内在蕴含的精神之“美”,成人看孩子的画,也是以我们个人经验(包括外在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内在自我感受的内化积累),也就带给每个人不同的评价,欣赏眼光。我们都有个大众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画的像”,“颜色美(鲜艳)”,“构图好”等,但是这些并不是唯一去鉴定“美”的标准,不应该笼统地去规范它,而这些东西就是严重抑制幼儿美术的情趣。
幼儿美术 的情趣就是要让孩子去学会释放自身的情感,也是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情——情感表达;趣——趣味体验。
这时的孩子是在真正体验生命的美好,把自己当作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人所有的感官体验,如果去抑制它,也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路上自我感受的经验造成影响,如果表达,就不能抑制。
就算是孩子十岁以后,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有了很清楚客观的认识之后,应该有自己主观的表达,这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欣赏眼光,最重要的也是自己个性表达的东西,在普通审美观念上去改变和突破,你心中才会有更多的思考,也才会走得更远。
成人也会在自己的经验中去学习和积累,我们释放情绪会用语言和其他来表现,但是孩子除了说,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去绘画和涂鸦,而在画中的表达就应该是他们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到的感受,可是很多的孩子都没有真正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就是被成人干预才画出形状,这样的孩子都是会依赖大人。
我作为一名少儿美术教师,也有很苦恼的地方,特别是在课堂上,我是希望孩子能够完全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他们真的是有情绪发泄的时候,他们的画就会被画的很“乱”,给成人看,他们就觉得孩子在乱画,那是因为孩子心中想表现的那个东西,他们是画不出“成人”心中想要的那个“图式”形状,他们画不出来,只能用一些杂乱的线条去表现,此时孩子的内心可能会很强烈,要不就是在表现很乱的东西,每当我画出很乱的线条时,他们总会说是“龙卷风”,因为龙卷风在他们心中就是吧东西吹得乱七八糟,当我看到孩子这么画时,我是很矛盾的,如果制止,他的画最后就被涂得乱七八糟,家长那里就不喜欢了。
这时上次我上的一节幼儿班的课,其中一张就是这种情况
子雷小朋友开始画了一只长尾巴的小老鼠,而这个老鼠的样子是老师引导干预的。他画好了后,就开始说有个大怪兽来和它作战,他画的杂乱线条就是作战时的氛围,他不知道怎样用其他的“图式”来表达,就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画出这样的线条。孩子画的感受是很真实的,但是家长看到这样,肯定是不明白,不喜欢的。
还有一节课画的色彩,感受冷,暖色。
这个课我在另外一个班也上过,那个班我对孩子的干预很多,孩子没有完全放开,最后孩子的感受很少。这节课我自己的感受要多些,从颜色和笔触来看,孩子也是有的,但是画面结构上就紧了点,没有放得很开。孩子通过颜料和笔来表现自己的画面,他们在涂颜色时应该是有感受的去涂才对,如果只是为了用颜色把它涂满,就没有表达的东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任何的积累经验。
所以家长在看画时,不要只被画“美”的形式感所单一化,只看其“表”,不看其“内”,形式感只是技巧并不是全部,应该有,也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孩子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以后在自我认知道路上很重要的部分,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