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日志

 
 
关于我

沉迷于孩子们单纯美好,充满快乐和欢声笑语的世界,沉醉于孩子们明亮清澈,充满好奇和智慧的双眸,惊羡于孩子们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愿和孩子们一起在画画的路上享受原本就属于孩子的简单的快乐......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通知桃子,并注明出处!谢谢!有需要请和15802742788联系。

【10秋】《开学啦》教学观察  

2010-10-19 21:35:09|  分类: 桃子老师教学观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0-9-10    周五      23:34,抓紧时间记录高级班《开学啦》的教学。

        《开学啦!》的创意来自于秋季第1课正好挨着小学开学,想到9月1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就回忆起自己孩童时期对暑假的期盼,以及疯玩一个假期后对开学第1天又爱又恨的感觉,这种矛盾情绪,在暑假最后1天,也就是8月31日体现得更为强烈,孩子们心中是五味杂陈,家长们何不是陪着孩子们一起五味杂陈呢!既然大家都深有感触,孩子们的作品也就有了良好的情感寄托和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这一课计划2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完成作品的构思,也就是线稿,亦即草图;第2课时,用色彩堆积的方法完成并丰富画面。

        今天的课,是这件作品的第2个课时,晚上8:40左右下的课,孩子们普遍没有完成作品,并且作品的表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次课的享受和喜爱。

        先从上周的构思阶段讲起吧!

        这里不能不提的是这学期我对所有教学的新思考,简单一点概括,就是在课堂中“还原”。即通过教学引导,更大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更充分的调动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在画面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更真,让孩子们的画面因为动情而显得更贴近儿童的本真。这是继2009秋-2010春季课程对画面效果的追求之后的回归,这次回归,对老师来说具有相当的挑战,因为这些尝试要求老师具有更高、更无痕的教学引导,要在完全看似“无意”的状态下为教学铺垫。这种“无心插柳”的教学需要老师能够随时抓住教学中孩子们展示出来的转瞬即逝的“情感的火星”,并把这些火星鼓捣出“燎原之势”。虽然有如此大的挑战,但这学期的“课堂回归”及“教学还原”,将带领我自己及整个童画童心的教学走向的新的高度。

        高级班开课就为这学期的尝试博了个头彩。第1课,在看似无关紧要的新学期自我介绍中,孩子们之间彼此熟悉并且拉近了距离,并且大家都有了要展示自己的心理准备;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神侃暑假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一片开心的笑声和对暑假的美好回忆中,话题一转,假如今天是8月31日,暑假的最后一天,你想到明天就要开学了,你是什么感觉?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自己的焦急、开心、愤愤不平;再抛一砖头:不能光说啊,有什么事情可以证明你的这些感觉呢?孩子们立刻举起实例来。等大家都讲完了,我顺便补充一点:从身为主角的我开始画起,尽量画大,画出自己刚才说的事情。OK,发纸,发笔,预备开工!

        没有听见喊难!没有听见说我不会画!孩子的心思如行云流水般的跃然纸上!

        7:20开始画,20分钟之后,收工结束!

        这就是“水到渠成”的效果!

2010年10月19日 - 童画童心 - 秋季班报名中… 2010年10月19日 - 童画童心 - 秋季班报名中…

        这一部分完成的是“课堂回归”,是对作品中孩子们内心情感的“还原”。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情真意切”,“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在看似无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呈现出自己最为良好和配合的行为来,不但个个都非常乖巧,同时还体会到了“尊重”的感觉和内涵。

        当然,从结果上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存在一些构图上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画小了,画面会显得空。但这是“情感还原”之后的必然结果,因为你看到的小,其实就是孩子对尽量画大的理解。从“尽力”的角度上来讲,这一点孩子们确实尽力了。从尽力的角度上来看,我又发现,主体物的小同时也展现出孩子们画画时想到了空间的大。虽然画面效果不一定最美,但作为思考方式来说,这本身没有什么错。既然没错,那就应该让孩子们充分表现。最后欣赏的时候,再引导他们关注画面的整体感受,关注构图对于画面效果的影响,这才能真正引起孩子自己对构图的思考,以后在构思的过程中才会自主的思考构图的样式,主动的规避“小”。那时,尽量画大才能真正等于大。这是对画面表现的“还原”。

        今天晚上的第2课,是继续画面表现的“还原”之旅。

        当然还是要优先照顾内心情感的“还原”。今天丰富画面要用的“水粉色彩堆积法”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陌生的,陌生的东西,更需“还原”孩子们的情感。这一点通过对凡高作品《星月夜》的欣赏圆满完成。摒除了我们对名画盲目推崇的功利心,你会发现,孩子们的眼睛可以链接凡高的眼,孩子们心可以直通凡高的心。了解了凡高,了解了凡高的色彩的堆积,我再对这一方法作一些演示,孩子们就去自己的画面中寻找凡高了。

2010年10月19日 - 童画童心 - 秋季班报名中…2010年10月19日 - 童画童心 - 秋季班报名中…

        绝大多数孩子是第1次在童画童心用调色盒,也是第1次可以用这么多颜色调色,并且在调色之前,我没有“教”他们怎么调,只是告诉他们想要什么颜色就加什么颜色。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就开工了,教室里充满着兴奋的感觉,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小,画面中的色彩越来越多,并且都非常丰富和耐看的灰色。我对色彩调配方法的不讲或少讲,看似无为,却“还原”了孩子们对色彩的本能,他们不但潇洒玩起了色彩,也使每幅画面呈出丰富的与从不同的灰色彩来。虽然这幅作品并没有如计划中的那样在今天完成,虽然画面效果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通过最后的欣赏和点评,相信会引起孩子们对画面色彩表现的思考,随着以后多多用色,色在孩子们的画面中将越来越精彩!

        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回归,我找到了最初开班时“感觉先行,技巧慢慢积累”的状态,这让我在教学中能更清楚的抓住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适度教育。以孩子为核心,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技巧的训练,要引而不发,让孩子充分遵循内心的感受凭借直觉和本能去玩,在玩后通过欣赏和点评提炼、总结,让技巧的理论确实是来来自于孩子切身的实践体验,达到不用“教”,孩子自然习得美术表现技巧效果。在充分体验、情感抒发的前提下,再通过创作作品量的积累,孩子最终会“学”会应该掌握的所有的美术技能,甚至“学”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连续2周点评拖堂了,谢谢家长们的倾听和耐心等待!

附:第2课后教学反思:

一、课前没有充分预见到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孩子们的不适应,如:孩子们不会取色,调色时因为取色过多而将整个调色盘都弄脏,以致于后期调出来的颜色因为色相不明显而让人觉得色彩不够丰富。

二、课中对突发情况处理太快而不太合理:示范时请魏诗懿当模特,虽然欣赏过凡高的作品,但当奇怪的笔触画到自己的脸上时,她还是明显的不喜欢,并且一再的表示不满意,而且这种情绪带动了其他的孩子,见到这种情形,我快速的“压制”了他们发表这种意见的自由;当有几组孩子因为调色盘太满而无法调出有明显色彩倾向的灰时,我也是出于本能反映,表现出了急躁,直接制止了他们的行为,没有太多顾及孩子的感受。

这些情况,我应该用巧妙的、温柔的、幽默的、诙谐的语言来引导,无形中化解问题,帮助孩子们正确对待,还是要在课前多提醒自己,孩子们所有的行为及结果无论再“坏”,也都没什么大不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情感还原”和“画面表现”的还原,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达到轻松、自由的“真我”状态。

三、课前对水粉使用方法的思考不严谨,因此欣赏凡高的作品虽然讲了,但统领性不够,没有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作用,也为后面孩子们丰富画面时误解色彩堆积留下隐患。

四、因此,第3课要在课前注意:

(1)追加欣赏凡高的人物画作品,更清晰的了解色彩的堆积:一个色块内色彩堆积要统一,不同区域的色彩要加强对比;

(2)加深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理解

(3)提醒孩子回忆上周点时提到的修改画面的意见,丰富完成画面

(4)提醒自己,孩子们的任何不良行为都没什么大不了,应对这些行为,要四两拨千斤,在幽默中化解

(5)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充分预见课堂情景

  评论这张
 
阅读(1862)|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