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日志

 
 
关于我

沉迷于孩子们单纯美好,充满快乐和欢声笑语的世界,沉醉于孩子们明亮清澈,充满好奇和智慧的双眸,惊羡于孩子们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愿和孩子们一起在画画的路上享受原本就属于孩子的简单的快乐......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通知桃子,并注明出处!谢谢!有需要请和15802742788联系。

有快乐才会有创造 龙念南(少儿美术艺委会常务副主任)  

2010-10-28 17:33:30|  分类: 桃子老师读书笔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引用

艺趣有快乐才会有创造 龙念南(少儿美术艺委会常务副主任)
      现在“创新教育”和培养创造精神成了时髦的话题,俺一直认为有快乐才会有创造,而美术活动特别容易制造快乐——

与成年人的美术创作不同,少儿美术创作的快乐一般都存在于创作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作品完成之后。所以,特别应该重视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和美好情感。可现在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在辅导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时,自然不自然地,总是以自己心目中的“象”与“不象”、“整齐”或“不整齐”,以及自己的艺术感受等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这就等于将目光紧盯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结果造成了很多孩子虽然喜欢美术创作,可是却不喜欢学习美术。我们可以辅导孩子创作任何样式和任何内容的美术作品,可以用想象创作,也可以画记忆画和写生画,当然也可以用临摹的方法进行学习。但是,不管进行什么形式的美术创作,作为辅导者一定要保证让他们快乐,在少儿阶段,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越多的快乐,在逐步开始比较系统的进行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时,孩子们就越愿意学习,越希望学好。因为他们既从快乐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创造的欲望,而这又会使自己的内心感觉到创造能力的不足。而知不足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知耻者而后勇”吗。

作为辅导者,要做到让孩子们高高兴兴的进行美术创作,就不能完全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首先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观察、认识与理解,以及孩子们独特的表现视角,让他们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自己。从这一点上讲,以想象创作为主的美术活动最容易充分的表现孩子们自己的快乐。只要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就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而辅导者此时应该做的是及时的表扬和引导。表扬他们创作的认真,表扬他们想象的新奇。在表扬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创作得更完整,引导他们表现得更漂亮。

对于孩子们来说,用传统意义上的写生要求来进行写生活动实在困难。因为,要把真实的内容完全客观地、完整地画出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而这对于未来的一般公民而言,又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丛观察生活的角度来说,写生又是最好的美术活动形式。其实对于少儿来说,写生的过程既是观察表现的过程,也同样是想象表现的过程,孩子们虽然面对着具体的对象,但在表现的过程中,他们创造出的总是自己客观看到的形象与自己主观感受形象的结合体,而辅导者特别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这种理解,只要他们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写生对象的或多或少特点,而不是完完全全的旁不相干,他们的创作就成功了。至于应该体现出写生对象的多少特点,则应该视孩子们的年龄来确定。一般来讲,年龄越大,客观性相对越强。

记忆创作也和写生一样,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们把什么内容都回忆并表达出来,只要充分表达了自己记住的最感兴趣的细节,甚至是童化了的细节足矣。孩子们在回忆的时候,往往会想当然的加入自己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总是与自己的生活特点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些想象。他们并没有撒谎,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丰富的阅历帮助自己客观的记忆。这就象人类的早期对待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神秘的联想一样。辅导者所要做的应该是尊重之后的引导,引导孩子们以自己对美了认识和理解,将自己的记忆很美的表现出来,而不是随意的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美术创作与信手涂鸦本质的区别。

为了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美术创作活动,临摹是辅导者常用的、比较方便易行方法。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临摹,还产生了造型简单的减笔画和卡通式的立体造型。但是,在辅导孩子临摹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千万不能将是否表现得像示范作品作为学习的标准。临摹的目的并不是一对一的“像”。目的是逐步地提高造型的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而这些想象正也是快乐的根源。孩子们在临摹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东西越多,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就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总而言之,如果希望少儿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我们就应该首先让他们从美术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因为只有有了快乐的基础,学习才能成为可能,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创造力”还是问题吗?孩子们从快乐的活动中尝到了创造的快乐,成年人也会因为“舍”去了表面的“象”与“不象”、“整齐”或“不整齐”的纠结,从孩子的创造中“得”到了快乐的分享。

  评论这张
 
阅读(1317)|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